晋源区晋祠镇的760亩“稻蟹共生”试验田正铺展新景,翠绿的稻田间,蟹苗穿梭,千年稻乡书写出生态富民的鲜活答卷。
“蟹护稻,稻养蟹”的共生智慧,是对传统农业单一模式的突破,是农业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。螃蟹生来便是“生态卫士”,在稻田中捕食害虫、啃食杂草,降低农药使用量,又以排泄物为稻田提供生长的天然肥料,提升稻米品质。这样尊重自然规律的生态循环,让稻田成为自然净化、自我修复的有机系统,实现生态和效益的双赢。
一田生两宝,富民路自宽。稻浪翻涌处,规模化种养与创新经营模式,让农民告别了在田间“单打独斗”的旧时光。土地流转的租金、田间务农的工资、秋收分红的稻谷,三笔稳稳的收入,让村民腰包鼓起来,日子火起来。一田两用,一地双收,让农民在产业发展中,看得见实惠,摸得着好处。
开辟新赛道,稻田变景区。眼前的稻田生机勃勃,铺就的富民路还在延伸。当“稻蟹共生”与文旅、电商相遇,这片稻田将华丽转身,变成景区。农产品通过直播间走出稻田,走向全国,农民的增收渠道从田间拓展到“云端”,越走越宽。
让“稻蟹共生”释放更大潜能,还需持续深耕。一方面,要推进种植技术标准化,便于推广先进经验和模式。要细化水稻品种选择、螃蟹养殖标准等专业指标,邀请有经验的农户担任田间导师,手把手传授技艺,让农民能借鉴、好上手。另一方面,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,为生态养殖装上“智慧大脑”,深化物联网、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,建立田间科技课堂,开发手机软件,推送病虫害预警,实现一键启动浇灌等技术,让农民会用技术、用好技术。
要推动产业链向纵深发展。依托千年稻乡文化底蕴,将初级产品的价值空间进一步打开,从“种得好”升级为“价值高”。可以开发螃蟹和稻米相关产品,做好“新鲜”和“自然”两篇文章,做好物流保障,让深加工产品通达百姓的餐桌。此外,要讲好品牌故事。难老泉滋养出的稻和蟹,是自然的馈赠,自带品牌效应。
我们总在寻找乡村振兴的密码。而今,站在晋祠镇的田埂上,从农民的笑脸、扑鼻的稻香中,或许就能找到答案。